11月5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74周年校庆院级学术报告暨青年教师交流会在闵行校区物理楼226报告厅圆满落幕。在学院科研管理团队和青年教师联谊会的协同组织下,共邀请14位院内青年教师呈现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此次学术报告会分为三个场次,分别由学院副院长胡炳文教授、陈丽清教授以及院长助理杨长教授主持,吸引了近80名师生踊跃参与。




学院院长武海斌教授在致词中提到,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学术报告会作为一项延续多年的学术传统,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契机,旨在深化彼此了解、拓展科研协作、营造活跃的学术生态。面对“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重要阶段,他鼓励青年教师紧扣国家战略与学校发展规划,主动建言献策,希望大家将自身发展与学院的学科建设布局、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协同共进。此外,他特别呼吁年轻教师承担起维护物理学科健康学术生态的责任,通过协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推动集体与个人的共赢发展。

陈丽清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量子测量》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其在人工智能和量子存储、光纤陀螺、量子压缩光源等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田家骅青年研究员介绍了其在广义对称性的研究中取得的各项进展。钱洁青年研究员通过三类典型非厄米实验介绍该非厄米腔磁振子学系统的应用潜能。付圣青年研究员通过对钙钛矿结晶行为的动态调节技术和关键材料的开发,使钙钛矿的器件性能、稳定性和大面积制备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沈乐成青年研究员介绍其在光场调控克服动态散射以及光声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





潘晓州青年研究员通过压缩薛定谔猫态在相空间的分布,提升量子态寿命,开辟了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路径。张凯专任副研究员介绍了基于热原子系综四波混频过程产生可重构多组份量子纠缠网络的实验实现。张文斌青年研究员介绍了其近期关于单个冷分子在0.37K超流氦纳米液滴中的空间局域化与非局域化的研究,此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测量和理解轻杂质在超流氦液滴中量子溶剂化动力学的新方法,也为探测受限势中分子波函数的空间特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潘晟哲专任副研究员提出一种基于固体谐波的新型随机行走方案,首次在晶体中实现了非级联随机行走。杨正海青年研究员介绍了如何通过实验室研究一方面揭示星际生命前分子的形成路径,另一方面阐述观测丰度与模拟值之间不符的原因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龚南杰青年研究员融合深度学习和图像重建增强技术,优化多种医学模态,致力于推动医学影像技术革新,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影像支持。贾淑静青年研究员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可重构阈值转变器件,在硬件层面实现了时分复用储备池计算神经网络,为解决动态任务处理中电路结构复杂化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娄彦博青年研究员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全光量子前馈技术,成功实现了对量子信息的相干前馈操作,在实验上演示了一系列高容量的连续变量量子信息协议。吴典青年研究员介绍了其在高保真度多光子纠缠源、外场量子网络验证以及真实纠缠测量方面的工作进展。




本次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主题丰富、视角多元,聚焦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交叉应用、材料物理、计算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展示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活力。既涵盖了基础理论的突破,也突出了应用研究的潜力,为与会师生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各场次主持人在报告后引导现场师生提问与点评,促进了深入互动交流。与会者们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在交叉中激发了新思路,为后续学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报告会后,学院党委书记李恺教授主持了师生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学术报告心得、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培养等展开热烈讨论。李恺对积极参与此次学术报告的青年教师和同学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目前正值国家、学校与学院“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的关键时期,师生们应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事业发展战略,找准个人科研兴趣和研究方向,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交流环节,青年教师们踊跃发言,结合报告内容分享了科研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并就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同创新、科研攻关难点等话题交换了看法。李恺还认真听取与会同学关于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意见,并回应学生关切,强调将强化班主任、学业导师的主动引导作用,同时鼓励同学们要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院管理团队教师多交流沟通,构建双向互动的育人环境,及早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将个人成长融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中。整场交流氛围融洽,师生反响热烈,有效拓宽了师生沟通渠道,推动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院优化学科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校核:王晓燕
审定:方俊锋、李燕

